新闻动态
教研活动系列四:多措并举助力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
时间:2022-01-26

人工智能学院

2022年1月11日,罗成立副院长作了题为“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的报告,指出课程建设当前痛点,提出了从关注“知识掌握度“到关注“技能获得度”的课程改革思路,并以自身教授课程《Python程序设计》为例,展示课程教学设计流程、考核标准与目标达成度分析等情况。

商学院

开展了以《做好一份教学大纲》为主题的大讨论,熊励院长指出做好教学大纲工作对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苗苗副院长结合《阳光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实施办法》文件,从课程概况、课程资料、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以下截取部分讨论观点:

1.管理系:从以下三点对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优化迭代:

1)基于“岗位-能力-知识模块”的“教研转型”逻辑,以“知识萃取”导向的“岗位现场-内容提炼-要素挖掘-教学引导”教研路径,将企业岗位知识融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2)坚持“能力导向”课程改革,形成知识获取、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三个层次递进的学习模块,探索应用型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模块设计逻辑。

3)拓展思政教育边界:基于“三全育人”模式,采取“滴灌式”和“协同滋润”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大纲的设计,让思政教育无边界,将管理思政案例渗入课程,将思政真实案例深入融入“岗位-能力-知识模块”应用型课堂教学。

2.商务与营销系讨论:

1)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传统的“讲—听—读—记—练”和案例式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结合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叙述本课程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国家战略和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和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从而加深了解。

2)能力知识点与课程设计环节。从社会实践和现实问题中选题,借助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及任务驱动法、项目指导法、团队协作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自主设计法,切实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突破常规、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基础教研部

扎实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加大课程输出,并在抖音上推出课程教学视频,视频点击量和完播率均达到应用型课程要求。改变过去单一考核方式,向多元的评价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过程考核,由教师单一维度的考核变为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加教师评价。

《大学语文》平时成绩由视频学习、测验、讨论、作业(互评、师评结合)、课堂出勤、分组任务(自评、师评结合)、公文实训评改(小组互评、自评、师评)等构成。

数学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如下:

课程

总评成绩的计算公式

高等数学A(二)

高等数学B(二)

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

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出勤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10%),章节作业、课堂小测、课堂表现(3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线性代数B

运筹学

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

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出勤成绩(10%),平时作业(20%),课堂小测、课堂表现(20%)

体育课程强调上课时学生内部的合作及互相帮助,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把乐跑app中打卡次数,男女生中长跑,晨跑内容均纳入考核。